前幾天的綜藝《野生廚房》中,一向嘻嘻哈哈的李誕,罕見暴露了自己的另一面。他把自己比作“沙炒蟹里的沙子”,覺得自己在這檔綜藝中沒什么用處。為什么說這話呢?
之前節(jié)目里,李誕存在感不高,總因為“懶”被吐槽。明明跟汪涵約好了一起去打漁,第二天起不來床,硬生生就放了汪涵鴿子。李誕自嘲是:勞動最光榮,李誕最沒用。“節(jié)目里有我沒我都一樣,沒我甚至還會更好些。”本來大家正有說有笑地吃晚飯,氣氛突然變得嚴肅起來。這時,汪涵迅速接話:大海沒了沙子,他就沒有了沙灘啊,大海的美就減了一半。其實在這段對話之前,汪涵已經(jīng)覺察到了李誕情緒的變化。李誕一直念叨著:“我有個事兒得跟你說”、“我跟你們說個事兒”。當時大家都在埋頭吃飯,誰也沒在意他。只有汪涵第一時間給出了回應。“我已經(jīng)吃完了,啥事兒啊?”又追問了一句,“是不是有事想請假?”李誕終于說出了真實想法,“我可能會離開(節(jié)目)”。看出李誕是打定了心意要走,汪涵沒再繼續(xù)勸他。只不忘幫他打圓場:“誕誕是個成年人了,做的決定我們要尊重。”
會觀察、會傾聽、會勸慰……汪涵的一番挽留,進退有度,既保全了對方的面子,又表示了充分尊重。不得不說,一個人的修養(yǎng),在他開口說話時,就足夠暴露了。
黃執(zhí)中說過一句話:“人生的困擾,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系;而人際關系的困擾,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。”我們無法避免與人的相處,而好的溝通,會像汪涵一樣,在無形中協(xié)助建立起好的社交關系。
1、傾聽。
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:某天他在餐廳時,聽到旁邊兩個女孩在聊天:“我哥總覺得自己很有魅力,卻一直找不到女朋友。他之前參加過一個速配節(jié)目,男女之間的互動時間只有6分鐘,如果女方對男方有好感,就會留下聯(lián)系方式。但我哥從沒得到過任何女孩子的聯(lián)系方式。”“為什么呢?”“因為從坐在那里的那一刻起,我哥就不停地在說自己怎樣怎樣,我覺得他沒開口問過對方一個問題。”
受歡迎的人,更懂得聽別人把話說完。在開口說話評判講述者之前,你需要做的,是把注意力都轉(zhuǎn)移到對方身上。
2、點到為止,給人臺階
同樣的一個意思,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,效果往往會很不一樣。畫家張大千畫過一幅名為《綠柳鳴蟬圖》的畫。畫中,一只蟬頭朝下,俯在柳枝上。齊白石看后,對張大千說:“大千先生此畫極其傳神,不過,我以前畫蟬,曾向一個農(nóng)民請教,據(jù)他說蟬的頭都是朝上的,極少有朝下的情況,當然,這也是那個農(nóng)民的一面之詞,我也沒親自看過,不一定對。”趁著一次寫生,張大千特地跑到樹下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蟬果然是頭朝上的。他把這個發(fā)現(xiàn)告訴齊白石,齊笑了笑,說:“我也觀察過。”張大千頓時明白,齊白石早就知道他的畫有錯,為了顧全他的面子,才說是從農(nóng)民那聽到的。比起當面拆穿,委婉地指出別人的錯誤,更易讓對方接受。
3、共情力